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《观经疏》深信因果标有其二,却只释一世间因果?(文声对照)

净宗法师 净宗18 2019-09-06







《圣教集》546页,“言‘深信因果’者,即有其二:一明世间苦乐因果,若作苦因,即感苦果;若作乐因,即感乐果”,请问为什么文中说深信因果有其二,解释中却只有“一明世间因果”?



是这样的。如果按照前面列的标“即有其二”,应该还有一个“二明出世间苦乐因果”,但这里善导大师没有解释“二”,为什么呢?省略了。为什么要省略呢?一是在下面“读诵大乘”和“劝进行者”这里就说到了。

世间的苦乐因果,我们一般多少也能感受到,但是出世间的苦乐因果,必须以佛法的教导才能知道。


尤其净土宗是大乘佛法,净土的出世苦乐因果,更是《观经》的重点。所以它留在哪里说?在“读诵大乘”这里。“读诵大乘”后面说“即能厌苦、欣乐涅槃等也”,也就是说,世间所有的苦乐因果都是苦的;“欣乐涅槃”,就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,这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。站在通途佛法,就是愿意成佛。所以,这一句就代表出世的、究竟的苦乐因果。


还有下面“劝进行者”这句,也是讲苦乐因果的。“此明苦法如毒,恶法如刀,流转三有,损害众生”,“苦法如毒,恶法如刀”,这是讲因;“流转三有,损害众生”,这是讲果。这一句是讲世间苦乐因果的。


下面“今既善如明镜,法如甘露,镜即照正道以归真,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”,“善如明镜,法如甘露”,这是乐因;“照正道以归真,注法雨而无竭”,这是乐果。这个乐因、乐果是从读诵大乘来的,大乘经教是“喻之如镜,数读数寻,开发智慧”。


所以,第二重“明出世苦乐因果”就在后边这两句,显明这一种是必须要通过读诵大乘才知道的。不仅自己要信顺,也要去劝化有缘。所以“劝进行者”,放在这两句里边解释。

另外,大家看《圣教集》667页,在上品中生当中有深信因果。667页第六行,“三明深信世、出世苦乐二种因果。此等因果及诸道理,不生疑谤;若生疑谤,即不成福行,世间果报尚不可得,何况得生净土?”这里边两种都列明了,一是世间的苦乐因果,二是出世的苦乐因果。


为什么放在这里说呢?因为前面是讲“善解大乘空义”,经文说“于第一义心不惊动”,就是讲一切法皆空,“生死无为亦空,凡圣明暗亦空,世间六道、出世间三贤十圣等,若望其体性,毕竟不二”。之所以留在这里说,是因为要防止有人豁达空,空性的道理和因果的现象,这两个是不矛盾的。


所以,前面总说“三福”的时候没有解释,到上品中生,还有上品下生的时候,这也是“三福”当中的内容,在这里解释。所以说“善谈因果者,必将大明于空性;善体空性者,必定不会废于因果”。

再看672页,经文说“亦信因果”,解释说“明所信因果不定,或信不信,故名为‘亦’;或可亦同前深信也。又,虽信不深,善心数退,恶法数起,此乃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”。


下面“若深信生死苦者,罪业毕竟不重犯”,这是讲世间苦乐因果;“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,善心一发,永无退失也”,这是讲出世间苦乐因果,而以往生净土为体、为主。


下面倒数第三行,“以上诸善似亦无功,唯发一念厌苦,乐生诸佛境界,速满菩萨大悲愿行,还入生死,普度众生,故名‘发菩提心’也”。这一句也是讲出世的苦乐因果。所以前面不讲,留在这里讲,是有特别用意的。


好,谢谢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


往期精彩 /

世间遭遇种种是心的显现还是因果报应?

念佛必须念到清净心,否则要学忏悔,不然往生有障碍是吗?

佛经里要求凡夫天天佛号不断吗,佛号灭八十亿劫罪只限临终吗?

一个寺院的带头人如何让寺院正行兴盛

自觉念佛懈怠多疑,能往生吗?如何对治?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